dvbbs
收藏本页
联系我们
平台帮助
dvbbs

>>
搜一搜更多此类问题 
李乙隆交流平台南山月沙龙『好人榜』 → [转帖]霍清廉专辑

您是本帖的第 5144 个阅读者
平板 打印
标题:
[转帖]霍清廉专辑
本坛编辑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超级版主
文章:5130
积分:8371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6-07-11
 用支付宝给本坛编辑付款或购买其商品,支付宝交易免手续费、安全、快捷!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本坛编辑

发贴心情
[转帖]霍清廉专辑

霍清廉---中国知识分子建设新农村的实践者 
来源:央视国际    发布时间:2006-3-6
 
 
  谁要是想 ,就和农民打交道;谁要是想 就与农民交朋友;谁要是想把中国的农民问题迅速地解决好,谁将要犯天大的错误。

  2003年底霍清廉在北京一酒家的饭桌上抛出来他11年来探索农民问题的结果。这是节目录制之后,我们第一次见面。那一天他喝了不少酒,还唱了豫剧,讲了他年轻时在三尺讲台上教古诗,迷倒学生的细节。同事说,他有些像南北朝的文人,放浪形骸。其实,初见霍清廉,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心事重重,即使是笑也多少有些无可奈何。我想这是因为他身上背负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1962年,霍清廉出生在河南杞县一个农民家庭,1981年,考上河南大学,毕业后在省团校教书,1987年他再回母校读汉语言文学的研究生,毕业后仍回到原单位教书。1991年,他落户卫辉市张武店村,当起了一名村官,在全国引起不小的轰动。在随后的几年中,他的一举一动,都成为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热点。

  我一直认为,在民间,霍清廉、李昌平、桂小清可算的上是为农民呐喊的三个最强音。现在,李昌平、桂小清都到北京的一家杂志社,做起了学问,只有霍清廉一个人还在农村。

  剪不段的农民情结

  1962年,霍清廉出生在杞县胡岗乡孟庄村。这里的大部分家庭都很贫穷,霍清廉更不幸,出生前的三个月,父亲就去世了,3岁那一年,母亲也病故离开了他,无儿无女的叔叔婶子收养了他。

  在霍清廉的记忆中,一家的生活总是紧紧巴巴的,粮食不够吃,一年一家分上60斤小麦就了不起,其他就是高粱、豆子,一个人能分20-30斤就不错,一天到晚吃红薯,以至霍清廉见红薯就哭,为了哄他吃,善良的母亲想出花样:像红薯碴拌些面,放点盐,蒸着吃,煮着吃,切碎放锅里当汤喝。红薯干磨成面擀面条、蒸馍吃,轧成合落吃。即使是这样,他还是吃不饱,有时甚至饿得懒得动。

  两张旧桌子三张床,一口大缸盛粮食,这就是所有的家当。霍清廉很少穿上平布衣服,都是老母亲纺织的土布衣、鞋、袜等。直到初中时,还拿两个鸡蛋去换一个作业本,还是到老师伙房换。到供销社还换不了一个作业本,鸡蛋小,重量不够。

  霍清廉的父亲解放时当农协主席,他很向往共产主义,像教科书上说的电灯电话,楼上楼下,他常常自言自语地说:“***为人民谋幸福”。一遍一遍地说。有一次霍清廉问他说什么呢?他说:“我们解放这么多年了,***为人民谋的幸福在哪里呢?现在过得不如解放初期。那个时候,人们扬眉吐气,庄稼痛打痛收(收成好的意思),生活确实不错,可是现在还饿肚子。我们***,咋能叫农民都幸福呢?”他一连问了很多遍,霍清廉也答不上来。父亲那苦思冥想皱着眉头的样子,至今还清楚的印在霍清廉的脑海里,一眯眼就能看到。

  饥饿和贫穷是那个时代留给人们永远的痛,13岁以后,跟别人家孩子相比,霍清廉又增加了一种痛,父亲患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非常痛苦,腰向前,腿也是弯的,像S型,不能动,常年卧床。他担起一家三口人的负担,卖东西、买药,绝大部分都是他去。有一次拉了长有4-5米,最小的直径有10公分的两棵树去卖,拉了4公里,结果到了下午2、3点钟,集市上人都走光了他还没有卖掉,霍清廉真有些发愁:来的时候吃过饭,拉过来,再回去他可拉不动了,后来树很便宜卖掉。当时1毛钱买一个烧饼,霍清廉都没舍得买,空着肚子,拉着空车回了家。

  自父亲病了以后,霍清廉成了家里的半劳力,一天可以争3分,还可以靠割草、拣粪挣工分,母亲给人家看孩子,看到他家里非常困难,大队支部书记就主动说,“没有多,有少。照顾一下,已经跟公社讲好了”。每到领钱的时候,霍清廉先到大队开介绍信,再到公社去。一大早起来徒步跑过去,等到8点,公社院里有个小窗口,我递过去介绍信,然后里面递出来四元钱。霍清廉攥得紧紧地拿回家,心里根本没有得到钱的轻松和愉快。那时候他还没有什么理想,只想着农村太苦太穷,当农民太难,得想办法离开农村。

  初中毕业以后,霍清廉当了2年的小学老师,领着孩子玩,1977年恢复高考,他在家复习了3个学期,1981年参加高考,考了340,比重点分数线高出20分,他报兰州大学、北师大。人家问他,为什么报那么远,他说要走就走远一点,这个地方太苦了。最后他被河南大学录取了。

  1984年,作为三优生,霍清廉被分配到团省委,他向领导坦言,自己不习惯,愿意教书,如果教不成书,他就要换单位,领导爱才,舍不得他走,让他去省团校教现代汉语。1987年他考上母校古代汉语专业的研究生,这之间,他结了婚,有个女儿。1988年毕业后,他回到原单位继续教书。尽管工作、学业、家庭都很顺利,但霍清廉并没有感到轻松,相反倒感到不安。回到老家,霍清廉看到仍然是贫穷,在郑州,老家经常来人托他找工作,霍清廉能帮忙的尽量帮忙,他常常想:这样做能解决多少问题呢?还不如探索一条农民致富的路子。

  在团省委,每年有10天时间可以下基层搞调研,霍清廉有意做河南农村发展的调查,他走访了40多个县,上百个农村,发现了一些问题: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不同步。看见有的村里的房子盖的不错,街上10来岁的孩子叼着烟卷,还是带过滤嘴的,80年代。霍清廉就想这就是富裕起来又有什么用。从跟农民的感情上,做学问的兴趣上,还有老家的发展滞后,他总觉得自己是农民的儿子,不是唱高调,是发自内心的,想去摸索这件事:知识分子、青年学生,怎么能按照我们的传统教育,把自己的命运和追求与社会的发展结合在一起。

  落户张武店村

  1991年霍清廉受单位委派来张武店村蹲点。

  张武店村是河南卫辉一个2000多人的村子, 1984年,村里养鸡业发展迅猛,一度因为是我国第二大养鸡专业基地和河南最大的禽蛋集散地而闻名,最高峰的时候,村里养鸡50万只,养鸡成为当地支柱产业和村民致富的主要途径。靠养鸡起家,村里先后建立起了榨油厂、纺纱厂、饲料厂。

 
 


本编辑在本论坛所发大多为转帖,转帖不代表本坛意见。本坛倡导尊重作者署名权。如难以查明作者,只能注明“作者不详”或注明稿件来源,请见谅。本坛对抄袭深恶痛绝,请大家转帖时学习本编辑做法,并且不要转帖那些声明不许转帖的。本坛特别欢迎原创。谢谢阅读和跟评!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6-08-05 11:21:12




Copyright ©www.liyilong.com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