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
今天,闲来无事,拿“李乙隆”百度一下,找到相关网页约15,600篇,用时0.072秒 。
信手翻了几页,发现有一篇《我看潮剧》,在作者署名“李乙隆”前面打了个括号,括号中有“上海”两字,觉得好奇,点开来看:写的是李老师家乡一个业余潮剧团的事,充满潮味乡土味,颇觉有趣。李乙隆老师在上海呆过吗?
答:
在《李乙隆履历(一)》中,有这样一段:
[2000年2月起任上海新高潮集团《新高潮周报》总编,把原来相当于会议讲话汇编的八开油印小报改为四开四版彩印报。该报第一版为新闻版《企业之窗》,第二、三、四版及中缝分别辟为《打工朋友》、《休闲时空》、《生活百科》、《社会纵横》、《经济之窗》、《企业论坛》、《网络文摘》、《市场营销》、《家园》、《信息短波》、《诗走廊》、《真情寄语》等。同时以企业报总编身份自觉肩负起这一拥有一万多名员工的企业的文化宣传工作:完善企业CI策划,进行企业文化重塑;提出“内树正气、外树形像”的企业文化宗旨及“抓文化促生产,抓宣传促销售”的工作方针;通过以企业报为主导的,包括广播电视站、网站、宣传栏、黑板报、员工手册、企业歌、企业三字经、企业干部“心”字歌、企业标语、企业语录、晚会等各种载体、媒体、活动,多层次、全方位地进行企业理念的灌输、企业精神的培育;努力使员工在企业文化的潜移默化之下,同舟共济,自强不息。]
在上海的工作时间只有一年,当时,榕树下有位编辑(笔名“何从”)与我有来往。当时榕树下出了几本书,收有我的文章。记得其中有一两本,就在作者署名“李乙隆”前面,加上“上海”二字。
搞笑的是,我投几篇稿给家乡汕头的一家报纸一位熟悉的编辑,发表时,都在作者署名前面加上“上海”,害得我让家乡朋友们笑话,说我一到上海,就变成“上海人”了。该报社没有寄样报及稿费给我,都是文友们看到后,告诉我的。也许该报是想以此来说明其影响力已到了上海吧。
当时我在上海那家集团企业时,是该企业走向最顶峰的时期,员工达16000人;在我走后,这家企业以惊人的速度衰落。在拙著《世界最长的信:我的甲申年及瞻前顾后》中,对我在上海的经历,有详细描述。朋友们如感兴趣,可以看一看。
相关链接:
《世界最长的信:我的甲申年及瞻前顾后》http://www.liyilong.com/search.asp?cateid=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