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收藏本页
联系我们
平台帮助
dvbbs

>>
搜一搜相关精彩主题 
李乙隆交流平台南山月沙龙『好人榜』 → 在邮局寄书遇到的想到的

您是本帖的第 359 个阅读者
平板 打印
标题:
在邮局寄书遇到的想到的
本坛编辑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超级版主
文章:5123
积分:8354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6-07-11
 用支付宝给本坛编辑付款或购买其商品,支付宝交易免手续费、安全、快捷!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本坛编辑

发贴心情
(接上面)

互联网带来了虚拟的平等,不同智商、不同见识、不同社会地位的人,在网上可以平等交流,这曾经被李某视为好事,以为这种虚拟的平等能促进现实的平等。在一个网名后面,没有人知道现实上你是谁,但李某与众不同,从1998年上网以来,总是以实名、真实身份,行走于网络江湖,当小人攻击李某时,小人在暗处,李某在明处,暗处的人随时可以向明处的人放冷箭,但一直以来,李某总是光明磊落地活跃在网上。当然,李某并不认为那些在网上没有以实名、真实身份出现的人,就不光明磊落了。互联网让一些在现实上不可能交流的人在同一个群中对话。在一个家乡群中,李某分享自己所写的一些以家乡为背景的小说进去,就有一个小人总是说,是假的,是骗人的。此人显然是家乡人,知道李某家乡并没有李某所写的人和事,但不知他是谁。显然,他把李某在文学作品中的虚构,当成李某在撒谎。有人会说,不必与蠢货、小人计较。说得没错,但不管计较不计较,如果小人、蠢货咬你,难免会给你的名声留下难看的疤痕。同气相应,在李某与蠢货、小人之间,蠢货们相信蠢货,不会相信李某,小人们相信小人,不会相信李某。有些人本来不蠢、不小人,却势利、从众。如果鹤立鸡群,鹤注定是痛苦的,有人会说,离开鸡群不就得了,说得对,问题是,如果你的生存环境,只能与鸡为伴,离开这个鸡群,也得进入另一个鸡群,怎么办?
有人会说,你怎么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惯于自我审视的李某,当然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在李某所处的社会中,众人都在顺从、歌颂、美化“强拳”,李某却批评“强拳”,与众人唱反调,众人当然不喜欢李某。不喜欢不等于不相信,但这片土地上的人重立场轻事实缺逻辑,不喜欢便等于不相信了。这是一方面的原因。从下面这段话中,可以找出另外的原因。
李某年轻时在报刊上发表过几百篇(首)文学作品,但似乎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即使有过一点影响,也早已被遗忘。李某在网上发表过上千万字,有些还被“传抄”(网络时代的“复制粘贴”)得随处可见,但这片土地上的“传抄”者(包括一些网站的编辑),习惯于把名气不大的作者的署名删除,能注明“转”就很诚实了,绝大多数不注明“转”,“传抄”者可能被视为作者,甚至有大量鄙劣的“传抄”者以作者自居,其中有的还比较细心,懂得修改,会改掉文中有关作者的信息,加上他自己的信息,比如有个重庆“作家”(自称在重庆某公权部门当过什么、在电视台当编导、出版过长篇小说,不是一般“传抄”者,因此李某才付出时间、精力,跟他计较一番),在李某文中加上“重庆”两字,就署上他的大名。那篇文同李某许多文字一样,2000年前后,在网上首发于“榕树下”。“榕树下”曾经是网络文学的大本营,却没能坚持多少年。被收购后的“榕树下”找不到李某的文字了(发在任何网站上的文字随时都可能消失的)。如果那些文字的“传抄”者被误为作者或以作者自居,李某无法以“榕树下”的发表时间来证明自己才是作者,幸好那些文字,大多数在报刊发表后才发到网上,那篇文正是这样。在铁证如山之下,重庆那个“作家”不得不道歉。如果没有报刊发表的铁证,在极为势利而荒谬的社会中,会有人相信李某吗?何为势利?势者,地位也!利者,钱财也!势利者,势利眼也!势利眼者,以地位高低、钱财多少来看人并分别对待也!在官本位社会,地位主要就是官位,没有当官的人,地位就是势力、权力、职位、头衔、身份等,没有当官而有钱的人,可用钱财与官员交往而获得地位和利益。古今中外,势利是人之常情,本无可厚非,问题是,李某所处的社会,不是一般势利,而是极端势利,一切皆以势和利来衡量,如果你的品德和才学不能变现为势和利,就不会有人相信你的品德和才学。
其实比起身边许多人来,李某并非无势无利,而是不喜欢显示出势和利,这不是装穷,而是李某不屑于靠势和利来获得尊重,也有人说李某不会包装自己,还有人说李某一直在对自己进行反包装(也叫负包装,比如这一篇文章及2004年所写的自传,就是所谓负包装)。有趣的是,即使李某因为话带话而说出自己的势和利,在场的人也多数不相信。李某厌恶吹牛,却常被人误为吹牛。比如李某年轻时在汕头、潮阳(两百多万人的县,后为县级市,现为汕头的两个区)的文学赛事中获过几次一等奖、二等奖,只有地方文学圈里的人知道,说给圈外的人听,便是“吹牛”了。有一次,在场的人中,有一个在汕头X报当记者,李某说自己在X报上发表过不少文学作品,他说:“有吗?我一篇也没有看到过。”他这样一说,在场的五个人都会以为李某吹牛。李某后来了解到,这个所谓记者,写作能力很低,发表的东西很少,他只会抄通稿,由编辑改后发表。这类人,是不喜欢读书看报的,就是他所供职的报社所出的报纸,他也是不会看的,当然不可能看到李某的作品。当年,未被网媒击倒,报社是好单位,能够进入报社工作的,主要靠关系,当然也有些人是靠能力进去的,这些有能力的人多数会知道李某,也会与李某互相尊重。最近还有一次“吹牛”。闲聊中,有人问,怎样才能实现女儿当电影演员的梦想?李某说:“只要你肯投资,立即就可以实现。”接着,李某说自己当过一部电影的制片人、编剧。不用多高明的读心术就可以觉察到,在场的人没有一个相信的。李某参与的那部电影,只是发在网上的免费电影,靠植入广告获得赞助,总投资仅50万元,并没有打进院线,不值一提,只是话带话才讲了出来,又变成一次“吹牛”。为了不让太多的熟人以为李某爱吹牛,李某不得不将那部电影的链接发到在场所有人的微信上,并告诉他们,片头片尾有李某作为制片人、编剧的署名,李某还在电影中露了两次脸。他们很可能并没有打开链接去看。
李某不是官员、不是大老板、不是名人、不是明星、不是教授,李某的文字很难得到网站的推荐(不被删除就额手称庆了,稍热起来就被删除是常态),只能通过“传抄”而产生影响,因此,即使李某的有些文字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李某也不可能广为人知。大多数人对李某一无所知,当然无所谓喜欢、无所谓相信。也就是说,不喜欢李某、不相信李某的人,本来很少。李某“见微知著”、小题大做,总要把所遇到的各类有损于李某形象的小事写出来,比如写这篇文章。读到这篇(这类)文章的人,不相信李某的,更加不相信李某;本来以为李某博学多才、在熟人圈中德高望重的,通过这篇(这类)文章便以为知道了李某的底,便会逐渐对李某不恭、不相信;本来对李某一无所知的,通过这篇(这类)文章知道了也不相信了,因为与李某立场不同,因为从众心理作怪,因为势利。李某早就知道,在极为势利而荒谬的社会中,这类文章对李某自己有百弊而无一利,为什么要写?因为李某有记录癖。
“有些人总给人一眼见底之感,不是因其水浅,而是因其纯净;有些人总让人捉摸不透,不是因其水深,而是因其浑浊。记不清在哪儿看到李乙隆老师这句话,说得好。李乙隆老师的文章我看得不多,但偶尔看到他一些自传色彩很浓的文字,给我的感觉正是这样,虽一眼见底,却很难估得出究竟有多少水。”有人这样评说李某。这段话开头所引用的李某的话,最初的版本是李某在所供职的企业的网站(该网站已不存在了)上发了一篇有自我介绍作用、让同事们对李某“一眼见底”的文字,有许多人评论此文,李某化名回应了其中一条评论。李某的话大意是:有些人很有料、“水”很深,但因为坦荡、纯净,让人一眼到底,便以为他无料、“水”很浅;有些人其实并没有什么料,却喜欢云遮雾罩、装神弄鬼、故作高深,让人永远看不到他的底,人们便以为他很有料、高深莫测,他自己也会这样以为。这是李某真实的人生体验,因为李某总喜欢坦坦荡荡,让人“一眼见底”,而李某也自认为有料、“水”深。没有这种人生体验的人是写不出来的,有这种体验的人写这类话很简单。让李某想不到的是,这段随写随扔的话竟被当成“名言”般到处转发,当然没有署上李某的化名,也没有注明“转”,后来见一个曾经视李某为师、喜欢写点东西发在网上的渣货,把这段话当成他的原创发在朋友圈中(在这片土地上,绝大多数人发在朋友圈的东西都不是原创,但此人曾视李某为师,李某对他说过,所发表的东西如果不是原创,作者明确的请注明作者,作者不明确的请注明“转”,他接受了,可他发这段话却没有注明“转”也没有署上李某的化名),李某没有直接对他说“你抄袭我的了”,而是把自己化名发在那个网站上的这段话的链接发给他了。不知他有没有打开去看。如果他没有打开去看,却在李某的作品中看到这段话,会怎样想呢?后来李某把这段话改成“警句”:“有些人总给人一眼见底之感,不是因其水浅,而是因其纯净;有些人总让人捉摸不透,不是因其水深,而是因其浑浊。”希望没有人把这“警句”归在哪个名人名下,希望人家在转发或引用时能注明“李乙隆说的”,这样个人色彩强烈的人生感悟,这样的文字组合,李某不相信会“撞话”。
事实上,认识李某的人中,信任、善待、欣赏、敬重李某者,占的比例本不算低,李某在心里感恩他们、祝福他们。为什么不多讲多写这些人如何信任、善待、欣赏、敬重李某?多讲多写这些,与多讲多写相反的那些,都会产生示范效应的。不多讲多写这些,却多讲多写相反的那些,究其原因,是李某总认为得到人家的信任、善待、欣赏、敬重,是正常的,李某也会信任、善待、欣赏、敬重一切值得信任、善待、欣赏、敬重的人。对自己认为正常的,少写少讲,对自己认为不正常的,多写多讲,这本来也是正常的。问题是,在这个社会,许多正常的东西,反而不正常了,比如官员不腐败、社会公正;许多不正常的东西,反而正常了,比如官员腐败、社会不公。李某不适应这个社会。如果有人看到李某这类文章,从信任、善待、欣赏、敬重李某,变成不信任、不善待、不欣赏、不敬重李某,那李某倒乐意通过这类文章来过滤掉他们。
早年在澄海遇到一位自幼出家后来浪迹江湖的高人,他与李某交谈之后,恳切地说:“你说的总是对的,总是真的,但总有许多人不相信你,如果不学佛,你只能活活气死自己。”李某学佛后,把一些令人压抑的遭遇看淡些了,也就不会气死自己了。当时高人还送了李某四句偈,前三句,都已应验,现在只剩下最后一句了。
还有人这样说过李某:“李乙隆,高洁而生于浊世,君子而命犯小人;满腹才华遭人妒,一身正气惹鬼憎!胸怀着鸿鹄之志,身陷于燕雀之群;有经天纬地之才,缺建业树功之运!”
说到“遭人妒”,便有人不屑地说:“你有什么值得人家嫉妒的!”李某说:“乞丐不会嫉妒李嘉诚,却会嫉妒身边比他乞得多的乞丐。比如你,听到有人夸李某比你强,你肯定会嫉妒。”李某2005年边写边发的50万字的长篇自传中就有“乞丐不会嫉妒李嘉诚,却会嫉妒身边比他乞得多的乞丐”这句话,后来把“李嘉诚”改为“百万富翁”。再后来,看到有人把“乞丐不会嫉妒百万富翁,却会嫉妒比他乞得多的乞丐”归在罗素名下,如果罗素真的说过这句话,那李某又一次与名人“撞话”了。绝大多数人转发或引用别人的段子或警句时,不会像李某这样,作者明确的注明作者,作者不明确的注明“转”或“有人说”,他们什么也不注明,就像是他们的原创一样;还有人喜欢把这些段子或警句注明为某个名人所说,于是便成了“名言”,以讹传讹,不出名的原创者,便成了“抄袭者”。李某的话中,“身边”两字很重要,因为说出了嫉妒与距离相关。距离不止是空间距离。人们一般不会去嫉妒陌生人。当你命运糟糕时,认识你的人越少越好。当李某命运糟糕时,认识李某的人因为势利而看低李某,便不会相信李某(他们经常在李某口中听到高明的话也不会相信李某,一是他们不会认真听,二是他们听不懂或者因价值观不同而不认同,三是信服李某的话但不相信这些话是李某的话,他们传播李某的话时就像这些话是他们的话一样,常常有人把李某的话讲给李某听,好像李某不懂他们才懂),便不可能祝福李某,只希望李某比他们无势无利,李某命运的好转,会让他们嫉妒,诋毁是最常见的,他们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越低端的人群,越有可能这样。如果李某好转得很快,迅速把距离拉得远远的,他们心“酸”几天后,便会习惯于李某的成功,便会仰望李某,以认识李某为荣,不会嫉妒了。类似这样的感悟,都来自于李某真实的人生体验,由感悟写出来的段子、提炼出来的警句,在李某的自传中,在李某的作品中,俯拾皆是。李某相信,与李某有类似的人生体验、类似的性格人格和智商、同样喜欢写作且有一定写作能力的人,便有可能写出类似的感悟段子和哲理警句,如果文字很少,就有可能“撞话”。有些人并不喜欢写作且写作能力很低,却喜欢在网上发出各种高明的文字,他们往往是卑鄙的剽窃者而不是“撞话”者。
李某从小多病,命途坎坷,加上多思多虑,在人生早期就烦恼不断,却莫名其妙地非常热爱人类,曾说,愿生生世世为人。佛书上说“七佛以来,犹为蚁子;八万劫后,未脱鸽身”,意思是说,蚂蚁和鸽子这些畜生道中的众生,非常执着于它们的身体,不管过了多少世,蚁还是蚁,鸽还是鸽。李某执着于人身,与蚁和鸽何异!在这人世上,耳闻目睹身历的种种荒谬,早已让李某产生了厌离之意,有了向佛之心。现在,李某对所处社会中的人这个物种,是俯视的,是悲悯的。若能出三界脱六道,也许会乘愿再来,但不管如何示现于人世,精神会超脱于人世之外。
有部美国电影讲的是,集真、善、美于一身的女子格蕾丝,来到一个小镇,想用真、善、美的力量,把小镇变成人间乐土,结果,小镇所有的人都不相信她,都往她身上泼脏水……就在她彻底绝望、奄奄一息时,她原来所痛恨的力量,拯救了她,而小镇,只剩下一条狗。电影名为《狗镇》。
没有格蕾丝,看不出狗镇有多坏。格蕾丝是狗镇的试金石。
李某是这个社会的试金石。

(2021年7月)

报刊转载,请与作者联系;网友转载,请保留作者署名;引用请注明出处。


本坛推荐:欢迎点击下面链接!

李乙隆经

李乙隆的门槛

李乙隆部分著作

佳作欣赏:《姐,回家吧》

“念四经咒”:消灾灭罪方便法门

李乙隆的“灵魂世界”

李乙隆档案

众说纷纭李乙隆(2018年8月辑)

汕头漫步随手拍

抄袭剽窃者,不得好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22-06-13 15:30:57编辑过]

本编辑在本论坛所发大多为转帖,转帖不代表本坛意见。本坛倡导尊重作者署名权。如难以查明作者,只能注明“作者不详”或注明稿件来源,请见谅。本坛对抄袭深恶痛绝,请大家转帖时学习本编辑做法,并且不要转帖那些声明不许转帖的。本坛特别欢迎原创。谢谢阅读和跟评!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22-06-13 15:29:37




Copyright ©www.liyilong.com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